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措施探讨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随着捕捞、养殖技术的成熟,水产品已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因水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安全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大,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制约我国渔业发展、影响国民饮食健康的巨大隐患,因此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問题刻不容缓。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以养殖水产品为例,从养殖环境、繁育饲养、疫病防治到成品的市场销售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把控。基于此,从水产品养殖环境、饲养、疫病防治和成品销售等几个重要环节入手,简析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发生的措施和方法,以期在理论上为我国水产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水产品;安全;防治

中图分类号:TS25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8.031

1 我国水产品生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据《2016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 699.65万t,比2014年增长3.699%,养殖产量

4 937.90万t,占总产量的73.70%;海水养殖量187.56万t,比2014年增长3.47%,淡水养殖量306.22万t,比2014年增长4.31%;虾类总产量为33.01万t,比2014年增长12%,草鱼总产量为56.76万t,比2014年增长5.57%,黑鱼总产量为4.96万t,比2014年减少2.89%;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48.74 kg,比2014年增长3.18%;水产品出口量406.03万t,出口额203.33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8.77%[1]。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随着捕捞、养殖技术的成熟,作为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优质提供者的水产品不再是令人咋舌“贵族”,已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2 水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水产品安全主要是指水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及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2]。

近几年,因水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安全事件在各大新闻网站上时有报道。2005年11月中旬,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口日本的鳗鱼产品被检出15例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随后欧盟通报从我国进口的一批罗非鱼中检出了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3]。2015年8月下旬,食药监管部门在抽检中发现,济南历下区某大型超市销售的黑鱼体内呋喃唑酮代谢物竞超标了28倍,经调警察多方调查得知鱼源自南方,此事件直接导致广东活鱼日流通量狂减40万kg[4]。2016年6月,在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其辖区内的各大商超和市场摊档中的活黄骨鱼、草鱼、花甲及青口等水产品进行抽检中,共测出不合格产品6批次,其中有3批次的贝类水产品被检测出氯霉素含量超标,其余批次也被检测出呋喃唑酮代谢物及隐色孔雀石绿含量超标[5]。

这些虽属于个别案例,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大,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制约我国渔业发展、影响国民饮食健康的巨大隐患,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3 水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措施

3.1 把好养殖环境第一关

养殖环境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显而易见的,在建厂选址准备从事水产养殖时,勘测周遭的陆地环境、水源环境和生态环境,将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减少养殖产品因为受环境影响而发病的概率。

从陆地环境看,水产养殖场应选择在远离居民聚集区、化工加工厂、垃圾填埋区等易引起交叉污染和强排放的地区;从水环境看,养殖水质首先要保证水源干净、充足,要避开生活污水、工业农业污水等恶劣水质,引水的管道应保证干净无污染,无公害水产品的养殖用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T5051-2001)和《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T5052-2001)的要求,养殖产生的废水在进行排放时应先进行预处理,排放水质要符合国家农业部《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的标准后再排放,如此以保证养殖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从生态环境看,水产品的养殖应尽量选择在藻类、浮游植物等饵料生物丰富的地区开展,但由于有毒有害物质往往是从藻类、贝类等资源慢慢开行积累,饵料生物直接影响着水产品的生长发育,严重者甚至导致水产品死亡。因此在水产养殖中要时刻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预防水华现象的发生,沿海的水产养殖要注意观察赤潮生物出现的季节、密度和波及的范围。

3.2 保证饲养环节管理规范

目前,造成我国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和药物残留的主要因素基本集中在苗种和养殖环节,因此规范饲养环节尤为重要[6]。

一是从源头抓起,保证苗种健康。首先,养殖者应选用手续齐全、质量有保障、有信誉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的苗种。而苗种提供者需要严格依据《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验检疫,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二是保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量。不要为追求高产和高效益而一味增加放养密度和投饲量,养殖密度过大,水产动物易产生一些重大的应激反应和疾病;而投饲量过大则会造成水体中生物的排泄物和残饵的累积腐化引起水质迅速恶化,进而诱发各种水生动物疫病,影响食用安全。三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池底清淤消毒、换水曝气增氧等,这是保证水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四是选择相适应的养殖标准和技术规范,坚持标准化养殖。养殖者应根据现有的行业规范详细记录养殖场所、环境、产品类别、养殖情况、投喂饲料情况,以及天气、水质、水温等情况,积累经验做到心中有数、留底备查。

3.3 合法合理防治水生动物疫病

水生动物疫病是发生在水生动物身上,并具有可传染性的疾病的统称,一般由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引起。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疫病不可避免,但坚持放养的密度合理、饲养和投喂科学,坚持标准化养殖、规范饲养的各个环节,就有可能减少、预防或及时发现疫病的发生。一旦发生疫病,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合法合理开展水生疫病防治工作。

首先,养殖者、疫病防治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疫病法》《兽药管理条例》,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3号)》的禁用药物清单和其他国家明令禁止的水产养殖禁用药物清单。养殖者在日常养殖时,渔药产品应单独存放,不要和饲料混放,必须要有完整的用药记录,包括渔药品名、用药时间、地点、方法、数量等内容,这是合法养殖必须具备的条件。其次,养殖者和疫病防治人员在发现养殖产品死亡时,一定要及时打捞、认真查找死亡原因,做好隔离和预防措施,防治疫病扩散;在购买渔药时,应注意查看其成分含量、生产日期等产品信息,以防买到假药、过期药物和违禁药物,从而耽误疫病的防治时间;对于库存的渔药,要经常性定期检查清理,剔除过期渔药、无效渔药和被列入国家违禁药物清单的渔药;在使用渔药时,应严格按照要求,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当地的疫病防治机构或监管机构咨询或反映,不要经验用药、盲目用药,要保证保质保量对症下药、按需用药;另外,使用过药物的水产品体内易有药物残留,因此要严控休药期。最后,如果发现有水产品可能因使用渔药而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要立即告知当地的渔业主管部门,对于已经发生疫病的水产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流入市场。

3.4 严控成品销售环节

水产品养殖成品进入销售环节时,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第三方监管者,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争取从市场源头开始把好质量关。

首先,养殖者和销售者应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其水产品在进入市场流通前要严控休药期,在药物还没有完全代谢的情况下,水产品不宜作为食物资源投入市场;在成品运输时,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严禁在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其次,市场监管者应建立详细的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并严格依制度开展监管工作;加大对水产品产地的环境和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监测和管理,增加对水产品安的抽检批次、频率及范围,并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利用市场自身调节机制管控水产品质量安全,多渠道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为其提供便于掌握的辨别方法,进而使水产品生产和经营者提高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7]。

4 结语

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以养殖水产品为例,从养殖环境、繁育饲养、疫病防治到成品的市场销售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把控,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尤为关注,水产品作为市民“菜篮子”的挑梁角色,其质量安全事件的影响因媒体的介入而更加扩大化,如再不及时开展防控措施,将严重阻礙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开展防控措施,就应从养殖源头开始,把好养殖第一关的同时严格监管市场流通、销售等环节,通过对其的严格防控,从而提升水产品的品质,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安全,减少相关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6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李来好,吴燕燕,杨贤庆.水产品安全与质量监控发展现状与趋势[J].水产科技,2005(3):12-16.

[3]李清.从出口受阻案件看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N].中国渔业报,2009-09-07.

[4]向志强,周琳.重拳整治一年多非法添加仍频发[N].中华工商时报,2016-12-28.

[5]欧阳维桑.市食药局专项监督抽检养殖鱼贝类[N].深圳晚报,2016-07-03.

[6]孙月娥,李超,王卫东.我国水产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J].食品科学,2009(21):493-498.

[7]孙建富,张瑜,孙培立.我国水产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43-145.

(责任编辑:刘昀)

推荐访问:水产品 防控 探讨 措施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