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申请制定控释肥国际标准
我国已于近日向国际标准化组织——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134)提出申请,希望以我国7月1日正式实施的《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控释肥料的国际标准,ISO/TC134秘书处也已向其22个成员国发送了征求意见,最终结果将于明年初揭晓。
近10年来,我国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很快,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和消费大国。《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介绍说,我国缓控释肥料目前主要分为4类:一是硫包膜产品。该产品只能达到缓释肥料的标准,很难达到控释肥料那么严格的标准。二是硫加热固性树脂包膜产品。该产品如果做得好能达到控释肥料的标准。三是热固性树脂包膜产品。该产品能达到控释肥料的标准,但是成本比较高,美国的控释肥料基本上是这一类。四是热塑性树脂包膜产品。该产品比热固性树脂包膜产品的成本低,日本的控释肥料属于这类,国内金正大的主打控释肥也是这一类。
上海果农施有机肥有补贴
2010~2012年,上海对已使用无公害农药、有机肥、套袋的果农补贴超过2亿元,覆盖全市果园面积的60%。上海林业部门已在总结前几年推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2013~2015年果品安全生产补贴政策。据了解,施用有机肥种水果,果农可拿到每亩200元补贴;用无公害农药,补贴高达无公害农药价格的2/3,最高每亩120元;用专用果实套袋,每亩有100~150元补贴。这三项累加,按照政府倡导的安全果品种植法,每亩最高能拿到470元补贴。
重庆石柱县在研辣椒新品超过百种
在万亩现代辣椒产业科技示范园里,重庆农科院石柱县辣椒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谭杨国介绍,这里正在研发的辣椒品种超过百种。辣椒的研发培育工作并不简单,研究一种辣椒的时间一般需要5年。每年的3~11月份是辣椒的生长成熟期,而第一年研发后,要将第一年的种子保存至第二年继续研发。现在,他们研究出加代的研发方式:第一年的辣椒,在11月份停止生长后,把果实通过航空运输,运往热带地区继续研发繁殖,这样就能节约半年的冬歇期,把研发时间缩短为两年半。
谭杨国介绍,通过加代研发,辣椒的种植和培育有了明显的进步。目前他们正在研发全国最辣的辣椒“朝天红1号”。
兰州冷凉型绿色蔬菜再添新品种
近日,甘肃省兰州市和永登县的30多名农业专家及兰州冷凉型绿色蔬菜的部分收购商,在永登县武胜驿镇火家台村下阴洼社村民王先生的4亩试验田里对兰州冷凉型绿色蔬菜新品种——娃娃菜“旺春”、“介实金悦”的生长种植情况进行了评估。最终,这两个新品因具有包裹紧凑、黄心多、口感脆甜、自覆性强、抗药性强等优点而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该新品适宜在兰州市半干旱半湿润的高寒二阴地区推广种植,至此,兰州市推广种植的娃娃菜品种达到9个。
黑龙江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获突破
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广泛应用大棚育苗,但多数大棚在稻秧移栽后闲置,形成资源和土地的浪费。为了提高育秧大棚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以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在富锦市开展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试验,对袋栽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
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的王延锋博士介绍:“大多数食用菌子实体生长时都比较喜欢低温,在育秧大棚闲置的6~10月栽培黑木耳、平菇、香菇等食用菌,控制高温以及保湿是成功的关键。通过吊、挂、串袋立体栽培食用菌,成功解决了育秧棚二次利用的难题,成为稻农增收的新途径。”
试验数据显示,每栋大棚(1亩)栽培食用菌的纯收入平均能达到2万元,栽培1亩地的食用菌,经济效益相当于种植30亩水稻。
我国人畜共患病检测技术取得新成果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口蹄疫、禽流感重大人畜共患病病原感染与免疫鉴别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项目组建立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病原感染与免疫鉴别诊断试剂及配套相关技术,特别是口蹄疫病毒O型和亚洲Ⅰ型抗体液相芯片分型检测技术在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
据项目主持人之一、北京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马贵平介绍,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人畜共患病发生范围较广,单靠扑杀措施很难控制,而且代价巨大,所以世界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采取扑杀和疫苗接种的防疫政策,所有大型养殖企业,偶蹄动物均接受口蹄疫疫苗注射,禽类均接种禽流感疫苗。但经过免疫动物群携带病毒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免疫动物群中感染的微量病毒在免疫压力的作用下,或许可进一步发生抗原变异,产生新的流行毒株。动物接种疫苗后,常规的检测方法由于不能区分感染抗体和疫苗免疫抗体,无法通过抗体监测发现感染病毒的动物群,致使对群体的野毒感染状况无法调查。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就是建立一系列鉴别检测技术,解决因疫苗广泛接种而给疫情监测带来困难这一问题。
鉴定会上,由中国兽药监察所、中国农业大学等7个单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农业部明年将加大对良种繁育投资力度
农业部日前印发《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努力加大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示范项目的投资力度。该项目主要安排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原种扩繁基地、畜禽良种繁育、水产品苗种繁育、养殖基地等8类项目。项目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对每个项目申报单位的条件都提出严格要求。
2013年,农业部将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中畜禽品种的开发利用,以开发促保护,其中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138个畜禽品种优先。主要建设内容为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引进及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辐射带动能力强,促进周边群众增收作用显著,以完善畜禽良种扩繁体系为主,重点扶持已有基础的扩建或续建项目。
此外,秸秆养畜项目也在扶持之列,主要包括秸秆养畜联户示范项目、秸秆养畜示范场项目和秸秆青黄贮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项目。
青岛市新增育肥猪政策性保险
今年山东省青岛市除继续实施4项畜牧业惠农政策外,又新增了一项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据悉,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补贴仍执行往年标准。生猪良种补贴2012年度项目,全市补贴能繁母猪10万头,补贴资金400万元。
从2008年开始,国家对存栏30头以上能繁母猪的规模化场(户)在投保时给予补贴,每头的保险金额为1000元,费率6%,收取保费60元。其中财政补贴80%,投保养殖场(户)承担20%,即每头承担12元。上半年,青岛市已投保能繁母猪2.74万头,补贴资金131.5万元。
今年新增的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每头保险金额为500元,费率6%,每头收取保费30元,财政补贴70%,投保养殖场(户)承担30%,即每头承担9元。
我国优质肉牛新品种培育取得进展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倪和民主持并执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优质高效转基因肉牛新品种培育,经过3年的努力,首批两头含有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的秦川牛犊牛不久前在北京农学院综合实验基地诞生。这是我国首批转入大理石花纹状肉质基因的克隆肉牛,标志着我国优质肉牛新品种培育取得进展。
牛肉消费的特点与猪肉不同,猪肉越瘦越好,而牛肉是肌肉间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为最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理石花纹状牛肉,其口感和营养为大多数牛肉消费者所喜爱,因此价格也较高。倪和民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应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为培育我国自主品牌的肉牛新品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是影响动物肌间脂肪含量的重要基因,它能够使肌间脂肪含量增加,使牛肉的品质得到提高。这项研究将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转入秦川牛胎儿的成纤维细胞内,再用体细胞克隆技术,把含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成纤维细胞注射进入成熟的去核卵子内,使其体外发育成重构胚胎,最后把胚胎移植进入同期发育的母牛子宫内,生产出含脂肪性脂肪酸连接蛋白基因的犊牛。这项技术将大大促进了秦川牛品种改良、开发与利用,为把我国的五大黄牛培育成世界著名的优质高档肉牛迈出了关键一步。
武汉建成全国首家国家级青鱼原种场
日前,全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青鱼原种场在湖北武汉诞生,将减轻野生青鱼的捕捞强度,保护长江鱼类资源。
位于黄陂武湖之滨的武汉青鱼原种场,投资428万元,实现储备青鱼原种亲本3000组,年繁育青鱼苗种1亿尾、大规格青鱼种2万千克,渔业年产值1000万元的能力。通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达到国家标准,改变了水产大市武汉没有正规鱼类原种场的历史。
引进品种大鳞鲃繁育技术宣告成熟
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徐伟研究员主持的“大鳞鲃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在呼兰试验场通过了由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
大鳞鲃为国外引进品种,原种和F1代亲鱼人工繁殖均取得成功,平均催产率80.0%、受精率91.5%、孵化率92.8%。培育5龄成熟亲鱼318尾,体重3400~4662克,体长45.7~56.8厘米。保存2龄后备鱼种3567尾,体重175.35~245.31克,体长28.8~31.2厘米。2012年催产大鳞鲃亲鱼35尾,获得鱼卵140万粒,孵化鱼苗约130万尾,培育夏花鱼苗92万尾,推广到天津、保定、济南、银川、大庆等地。
专家组实地察看了大鳞鲃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现场,查阅了试验记录和生产资料,对现场的亲鱼和苗种随机抽样测量,并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认为项目组在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方面均已完成了项目规定的考核指标,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
(以上信息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