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蔡元培的音乐教育思想

摘要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学界泰斗”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蔡元培将音乐教育思想融汇于其美育思想之中,或者说,美学思想是蔡元培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因此,蔡元培在充分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构成和音乐艺术特点以及音乐对人所产生的心理效果的基础上,认识到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音乐,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厚的素质教育资源。

关键词:蔡元培 音乐教育思想 美育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学界泰斗”蔡元培,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中西方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为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奠定了雄厚的思想理论基础。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也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倡导者。作为一位民主革命家和中西合璧的学者,蔡元培一直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改造社会、健全民众精神的任务,所以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主旨,可概括为“健全人格”的教育,蔡元培指出:“所谓健全人格,分为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四项。换言之,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意思相契合的。”“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社会的各分子都具有健全人格,此外复有何求?”在这种理念之下,蔡元培尤其重视全社会的美育教育,认为美育是民众教育“唯一的中坚任务”,也是对公民进行世界观教育的最重要途径。

蔡元培在“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一文中指出:“艺术能够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艺术美,照日本人译来的西洋语有两种,一是优美,一是壮美。优美能使人和蔼安静,对于一切能持静,遇事不乱,就应付裕如。壮美使人有如受压迫,如瞻望高山,观览广洋狂涛,使人感到压迫,因而有反抗,勇往直前,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奋发的情感。”作为一名具有深厚西学文化知识和中华传统理念相结合的全方位学者,蔡元培将音乐教育思想融汇于他的美育思想之中,或者说,美学思想是蔡元培音乐思想的基础。因此,蔡元培在充分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构成和音乐艺术特点以及音乐对人所产生的心理效果的基础上,认识到音乐作为艺术的门类之一,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厚的素质教育资源。本文将对蔡元培的音乐思想深入论述如下。

一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明确指出:“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冶的作用,叫做美育。”蔡元培的美育教育是产生其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他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感情的效果:“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甚至把美育思想提到改良国家体制的高度上,他指出:“我以为吾国之患,固在政府之腐败与政客军人之捣乱,而其根本,则在于大多数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无高尚之思想,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所以,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里,美育是培养“良好的人”的先决手段,是提升人精神境界的必要措施。

情感的培养冶炼是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德智体美的四项教育中,蔡元培一直认为美育应当高居于智育之上,甚至也应当排列在德育的前面,因为美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而转扭人的情感,提高人的情操,才是育人之要旨。蔡元培认为美育有陶冶情操的功能,他在为金公亮所撰的《美学原理》的序言里指出:“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我以为如能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情悦性,进德修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说,要把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正确引导之,使之把对美的追求放大为对美德的追求,使每一位中华公民像追求美味那样去追寻美好的品德,像追求美丽的风光景色那样去追寻美德,像追求美丽的异性那样去追求美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高尚道德风尚,才能养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社会氛围。

二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充分肯定了美育的教育效果之后,蔡元培也找到了美育的途径和方法。在他看来,美育应当是无处不在,从空间上来看,美育应当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层面里,从时间上来看,美育应当存在于从胎儿到老年的人生全部过程之中。当然,美育首先应当放置于社会的环境里,全社会追求美质的氛围和行为,是一种美育的基础。蔡元培的实施美育的理念,实际上已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思想建设的系统工程。

基于这种理念,蔡元培认为美育手段之一就是艺术。蔡元培指出:“感情兴奋之时,非理性所能调节;感情沉滞之时,非理性所能活泼也。孰调节之?孰活泼之?曰艺术。艺术者,超于利害生死之上,故能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已为君之思想者,非艺术不为功。”而作为艺术重要门类的音乐,是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手段排列起来的声音,是人类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手段。正是在音节与音节的联接或重叠之中,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的节奏,这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包含着人类千丝万缕的情感元素。音乐就像人类的脉搏律动一样表达着情感的起伏,对人类的心理起着深刻的影响,人类在欣赏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同时产生了高尚的道德力量。蔡元培深知音乐对人类心理调节的功效,他已认识到:“音乐者,以有节奏之变动为系统,而又不稍滞于迹象也。其在生理上,有节宣呼吸、动荡血脉之功。而在心理上,则人生之通式,社会之变态,宇宙之大观,皆缘是领会之。此其所以感人深,而移风易俗易也。”

音乐既然有调节人类心理作用,那么就有培养人类高尚情操的功能,以音乐对民众进行教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自《诗经》时代起,中华民族就有了乐教意识,通过音乐对民众进行教化,通过音乐培养民众的某种政治理念,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重要治国之策。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闻《陬箫》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孔子欣赏音乐之后亦有云:“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说明在高雅的音乐之中,包含着无比弘大的道德元素和精神营养,以至于使人闻乐而忘记了物质上享受,忘记了低劣的行为,从而全心全意地感受着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崇高。所以,蔡元培将这种传统和乐教精神用于学校教育之中,云:“古人每称乐以和众,今学校唱歌,全班学生合和,亲爱和乐之意,油然而生。此也发扬公德之作用也。”在学校里进行音乐教育时,让全体学生合唱一首歌,在美好的音乐旋律之中,便会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于是美好的公德心、公益心在音乐声中得到了传递。

蔡元培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应当手段灵活,要随着教育对象的年龄条件而设定教育方式。如对于儿童,可以采用舞蹈游戏歌唱的方法,在快乐的舞蹈嬉戏中,儿童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音乐的情境里,产生出快乐与和谐的心理感受,增添了幸福感和团结意识。对于大学生,则要采用音乐、演戏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校里经常组织一些别致的音乐活动,“以代替不好的消遣”。在一种健康的、向上的音乐氛围里,“感情可以调和,同学间的不好的意见和争执,也要少些了。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之,使活泼而得生趣。”

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个有着深厚音乐文化积淀的民族,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起,中华民族已有了精美的乐器和完善的音乐作品,并有了完备的音乐教育机构。《周礼·春官·大司乐》有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这说明在西周的“设官分职”制度之下,专设有“大司乐”为掌管音乐的最高乐官,其下有乐师、大胥、小胥、大师、小师、鼓矇、眡瞭、典同、磬师、钟师、经师、鎛师、眛师、旄人、籥师、籥章等各级乐官及歌舞编演人员一千多人,组成完备的教育机构,对皇室的长子、诸侯的国子以及由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进行音乐教育,其教育的内容亦非常丰富,《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不仅开展得早,而且制度完备,从业人员和受教育人员的素质都很高,其教育内容也非常丰富与经典。

因此,从本民族的音乐宝库里挖掘音乐教育的资源,借鉴于中华民族早已有之的音乐教育手段和理念,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兼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故蔡元培强调,在进行音乐教育中应当保持民族性的特征,而不是一味地吸取西洋文化。蔡元培对1917年即将赴美留学的清华学生说过:“学者言进化最高级为各具我性,次则各具个性。能保我性,则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又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里指出:“还有看见西洋教音乐,要用风琴的,于是也就买了风琴来,叫小孩子和着唱。实则我们中国,也有箫、笛等简单的乐器,何尝不可用?必要事事模仿人家,终不免带上机械性质。”在这些话里,既包含着对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认知,也包含着音乐教育的方法问题。

三 蔡元培音乐教育思想的意义

蔡元培一生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中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蔡元培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的理论基础。从传承的角度来看,蔡元培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礼乐教育思想的承接。但古代的礼乐教育是从统治者治国的需要而出发的,是实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而蔡元培却是从心理学角度上认知音乐艺术的教育与感化功能,将音乐对人类心理的正面影响与音乐教育对接在一起,使音乐的教育功能有了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意义,也使近代的音乐教育更加科学化,更加具有人文精神。

蔡元培强调音乐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特质,他主张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最好是使用中国的乐器、中国的乐曲和中国式的唱法,这就在音乐教育之中融入了强烈的本土文化元素和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只有保护了音乐的民族精神,才保住了音乐的个性,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有了准确的位置。这种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方式既让中国人更好地掌握中国音乐,也让全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音乐。

在音乐教育带入情感教育是蔡元培音乐教育的又一大特征。蔡元培认为:“音乐者,合多数声音,为有法之组织,以娱耳而移情者也。”特别是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融入友爱精神、合作精神和生命的欢乐,体现出音乐的高尚与美好,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在音乐的浸润之中,提升人类的道德标准和审美能力,养成追求高尚、追求完美,“提倡美的无私的教育精神”,“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才会产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四者并进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黎青主:《音乐通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2]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秦序:《中国音乐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4] 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5] 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刘可英,女,1974—,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新疆教育学院音乐学院。

推荐访问:音乐教育 蔡元培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