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调研报告

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党的XX大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擘画,深入践行***总书记视察XX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助推我市早日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市政协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开展了专题调研。

1个半月的调研过程,主要体现五个特点: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党组书记、主席XXX同志亲自谋划部署、领衔工作专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主席会议认真研究调研方案,要求将本次调研作为十届市政协开局之年的“一号工程”,作为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的有力抓手,作为大兴调查研究的关键课题,认真组织实施,努力以“高言值”回应市委的信任和重托。二是学习上不断深入。组织调研组成员集中学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学习省市科创委会议精神,学习《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等书目,力求精准对标、吃透政策、把握要领。三是方法上明确重点。坚持内外结合、统筹推进,市内调研由XXX主席带队,重点察看高新区智慧岛、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XXX区半导体产业园、XXX省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等高新技术园区、企业,深入分析研判我市基础条件、特色优势和弱项短板。市外调研由X主席和5位副主席带队,组成4个小组,赴XX、XX、XX、XX等创成地市,实地察看12处智慧岛、科技园、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对照我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方问策。四是力量上广泛参与。会同发改、科技、工信、人社、教体、统计、财政、金融、人才办等职能部门研究论证,邀请市委党校、XXX城建学院、XXX学院有关专家及民主党派人士共同参与,在深度调研、充分协商中凝聚共识,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创建、关注创建、支持创建。五是研讨上集思广益。累计召开学习研讨会8次、现场座谈会9次、专家论证会1次、征求意见座谈会6次,参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比对分析26项关键指标,汇总吸收意见建议59条,经主席会议审议,形成了本报告。

一、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概况

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后,2008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和“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重大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不断完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维度(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30项具体指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至2022年底,全国共103个城市(区)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其中,2008年,深圳市率先获批试点;
2010年,南京等40个城市(区)被列为首批试点,我省XX率先入围;
2011年至2013年,XX等20个城市陆续被增补为试点城市,我省XX、XX成功入选;
2018年,XX等17个城市被确定为试点城市;
2022年,XX等25个城市被确定为新一批建设城市,我省新乡位列其中。目前97个地级和副省级城市根据主体创新功能不同,分为16个创新策源地、46个创新增长极、35个创新应用区。我省XX、XX属于创新增长极,XX、新乡属于创新应用区。全国创新能力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苏州和长沙。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省XXX市2022年6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XXX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XXX市已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重要举措,XXX市今年5月中旬已将创建方案呈报科技部。目前,全国全省申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竞争激烈、难度剧增。

二、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

(一)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党的XX大精神的重要实践。***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XX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要把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支点,为我国迈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担一域之责、出一市之力。

(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大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总书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这是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解决制约现代化XXX建设短板瓶颈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现代化XXX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两个确保”战略目标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市纳入XX“1+8”都市圈,市委审时度势提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新目标,这是站位全省发展全局、服务实现“两个确保”、对接省委“十大战略”的全盘谋划,是加快打造郑洛平“新三角”、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一极、“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战略引擎。

(三)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鹰城篇章的重要内容。党的XX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重中之重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绚丽的鹰城篇章。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在建设现代化XXX新征程上更加出彩,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依靠创新驱动,走好“华山一条路”。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抓纲带目,能够从战略高度谋划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勇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技术研究、推动科研转化,确保我市现代化建设高水平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XXX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城市发展的重大转型。这种转型的核心要义,就是把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近几年,XXX在以科技进步促进城市转型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新形势下,只有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新创造新突破,才有可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只有推动科创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才有可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顺势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有效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与产业发展,有利于加速高端创新资源朝“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正向集聚,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先布局,以科技创新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国家创新型城市转变。

三、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优势和短板

我市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勘探设计和开发建设的特大型煤炭基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动能。主要表现为六个有:

(一)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我市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区,被列为“1+8”XX都市圈重要一极。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9.3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9亿元,同比增长11.2%,总量居全省第5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0%,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6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分别达20.1%、44.3%。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项工作获国务院激励表彰。经济发展根基稳、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具备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良好条件。

(二)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市积极推进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先后创建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市、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建成全球最完整的碳基尼龙新型材料产业链,形成尼龙66、尼龙6优势互补的“大尼龙”产业格局,创造我国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多个第一,轧出我国第一块宽厚钢板,是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宽厚钢板、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以“中国尼龙城”为龙头的“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正以集群创新引领产业核心价值、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形成了培厚“创新沃土”催发“产业新枝”的生动局面。

(三)有较好的创新平台。我市紧盯科技创新需求,坚持量质并举。建成国家高压电气质检中心、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XXX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建成聚酰胺中间体重点实验室、尼龙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气体绝缘高压开关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创新平台,以及高性能尼龙纤维、电气装备等高层级中试基地。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创新平台782家,其中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星创天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85家,实现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

(四)有活跃的创新主体。通过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202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5家,同比增长46.8%,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38家,同比增长31.8%,创历史新高。拥有平煤神马集团1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铁福来装备制造、天晟电气等4家XXX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平高集团、舞钢公司等8家省级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了神州重工、艾通科技等7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巨龙生物、泰田重工等5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五)有优秀的人才队伍。我市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用情用力做好人才“引育管用”工作,着力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第一动力”。“鹰城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全职、柔性引进高端人才973名,其中海外顶尖人才1名、两院院士13名、国家级奖励获得者7名、省级奖励获得者52名、博士900名。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吸引1.2万余人返平就业创业,累计投资568个项目。2020年、2021年我市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分别为49.3、44.8人年,高于XX,接近新乡。

(六)有丰硕的科创成果。我市主动对标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己二腈、对位芳纶、电子级金属靶材等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突破,特高压、尼龙催化剂、高纯碳纳米管等实现技术领跑,阿兹夫定成为全球抗艾新药和国内首款新冠口服药,获中国专利金奖,环保型封闭气体绝缘输电线路、5G智慧矿山开采等技术分别填补国际国内空白,8N超高纯铜提纯技术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美国、日本技术垄断,围绕主导产业打造“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创新链条,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作为“XXX经验”全国推广。

虽然我市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对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一)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近年来,XX、XX和新乡等地坚持把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成立专班,整合力量,科学规划,逐年推进,“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来”已经成为思想共识。目前,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已经破题起步,但责任压力传导不够,还存在“创建是科技部门一家的事”的局限认识。从市内调研情况看,市直部门和企业、高校、院所、媒体多数不清楚国家创新型城市“是什么”“怎么建”,齐抓共建的“一盘棋”意识需要强化。

(二)前瞻布局上的差距。创新空间是承载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优化城市创新空间布局对于集聚创新要素、实现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至关重要。XXX省与XX市以前瞻30年的眼光,在郑东新区以北部龙子湖高校园区智慧岛为中心,建设“中原科技城”,XX市除科学布局周山智慧岛外,还在未来中轴线上前瞻布局伊滨智慧岛,形成了“双核互动、齐头并进”的科创布局。目前,我市高新区智慧岛尚未通过验收,正在规划布局的白龟湖科创新城,统筹协调难度大,进展较慢。我市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而XXX城建学院、XXX学院两所高校位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城区急需布局高端创新载体。

(三)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按2020年创新能力相关数据,与XX、XX、XX、新乡对比,在创新治理力5项指标中,我市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偏低;
在原始创新力4项指标中,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数、“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数偏低;
在技术创新力5项指标中,我市科创板和北交所主板上市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偏低;
在成果转化力6项指标中,我市技术输入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偏低;
在创新驱动力6项指标中,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偏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偏高。相较全省首批授牌的15个智慧岛,我市高新区智慧岛在政策、规划、建设等方面均有差距。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仅8250平方米,难以满足高质量创新需要。有专家认为,我市高校、园区、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平台,尚未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四)研发投入上的差距。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XX、XX、新乡的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分别是我市的1.3倍、1.57倍、1.25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是我市的2.35倍、2.3倍、1.25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分别是我市的1.06倍、1.2倍、1.35倍,反映出我市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弱,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不足。相比XX、XX构建的“股权基金+科技贷+事后奖补”科技金融体系,我市科技贷相关工作开展滞后,缺少专利质押、风险投资等业务,目前仅存1只规模4亿左右的退出期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能力有限。

(五)创新环境上的差距。《XXX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2)公布数据显示,XX、XX、XX、新乡的营商环境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而我市排名为第11位。围绕主导产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数以及新增在孵企业数相对偏少。XXX城建学院、XXX学院引进博士多,在校学生少,配套科研项目不足,部分博士没有教学和科研任务。有专家认为,我市企业研发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不相匹配,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不完善。承办的高层次科技论坛、讲座、峰会、沙龙等场次较少。

四、对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议

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重在结合实际、贵在体现特色。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长动能转换的攻坚突破期,为城市创新赋能增势尤为紧迫、尤为重要。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围绕国家所需、鹰城所能、企业所求、民心所盼、未来所向,积极探索具有鹰城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XX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创新应用区;
到2035年进入创新增长极,在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制造、特殊性能钢、短流程石墨等若干领域成为创新策源地;
到本世纪中叶,形成生态良好、全民参与、要素齐全、活力迸发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坚持高点定位、高标推进,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清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政治站位要进一步提升。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学习《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举办“鹰城大讲堂”,邀请国家级专家学者和具有实战经验的领导干部上门辅导,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到先进地市登门请教,切实把国家政策、外地真经学到手,用世界眼光,以思想观念大解放推动科技创新大跨越。创建方向要进一步精准。聘请中科院知名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借鉴太原、XX等资源型城市的经验做法,立足我市产业、科研优势,从30项创建指标中提炼梳理我市特色评价指标,科学编制总体方案、申报方案,确保创建与国家政策相衔接、与未来发展相呼应、与我市实际相吻合。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加强。采取专班专案、挂图作战模式,由市科创委牵头抓总,科技、发改、工信、财政、统计、人社、环保等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驻平高校、骨干企业共同参与,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把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动员起来,形成市县联创、校企合作、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瞄准高端、抢占风口,培育创新主体。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中之重是培育技术创新主体。要落实创新型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学习泰州企业科技创新积分、日照选派科技专员等经验做法,推动创新主体规模和能级双提升。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机遇,开展集群“强基韧链”活动,统筹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引领计划、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大对神马尼龙等创新龙头后备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舞钢公司、平高集团建成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度挖掘“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前瞻布局“未来号”,打造“雁阵式”产业集群。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深化“万人助万企”科技活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和企业研发费用补贴等政策。鼓励科研院所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支持市农科院建设国家韭菜种质资源库与分子育种中心,提升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收集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已经通过中试熟化的科研成果信息,及时发布推荐,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我市企业落地转化,实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力争进入国际国内行业前沿。建强创新服务链条。强化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建立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完善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落实首席科技服务员制度,探索实施“校企双聘”,依托XXX城建学院、XXX学院700余名博士组建“博士工作团”,推动高校科研力量下沉一线,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技术咨询指导。

(三)坚持量质并举、强筋壮骨,建强创新平台载体。学习长春摆渡创新工场、XX“科技超市”等经验做法,大力发展“以市场为主体、以产业为导向、以技术为产品”的创新平台,形成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巩固提升双创载体作用。借鉴中原科技城、伊滨智慧岛建设经验,强力推进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新区智慧岛建设,谋划布局新城区智慧岛,推动县(市、区)双创园区全覆盖,搭建科技成果线上交易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形成“一核两翼多支撑”的双创空间布局。整合重塑鹰城实验室体系。瞄准行业前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和省实验室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设立科研机构,推动在平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量,激发市级重点实验室发展潜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先锋队”和省级以上实验室“预备队”。提质扩容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省尼龙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适时增加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性能聚酰胺纤维、高压电气等中试基地建设,支持尼龙产业、高压电器、生物医药、煤焦产业等行业骨干企业组建和申报省级产业研究院,打造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瓶颈、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

(四)坚持以用为本、引育并举,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因素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要素,要以人才强市建设为统揽,学习扬州“以策引才、用心留才、科学用才”、衡阳“UP模式”等经验做法,加快研究出台我市人才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新高地”、扎根的“新家园”、创业的“梦工厂”。优化人才引育模式。探索开展尼龙新材料、高压开关、特宽厚钢板等重点产业集群“人才归根”专项行动。实施“飞地引才”,采用“假日专家”“候鸟学者”“周末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精、尖、缺”创新人才,解决创新链上游短板问题。采取“高校+园区+企业”联动方式筑巢引凤,深挖驻平高校、企业中的创新资源,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科创团队落地,建立紧密对接集群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深入开展高校“访企拓岗”工作,发挥校园招聘会的主渠道作用,定期举办“企业专场”,尽可能多地把自己培养的学生留在我市工作。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面向主体”的原则评审管理科研项目,健全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建立以项目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和周期,创新评价方式,畅通评价渠道。完善跟踪服务机制。扩大“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的覆盖范围和层级,建立“成果转让+科学家分成”研发激励机制和“政府+企业”人才服务专员机制,双向联动宣讲政策,动态跟踪实际需求,全方位落实职称评审、奖励补贴、薪酬待遇、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居住便利等人才优惠政策,让人才安心创业、顺心工作、舒心生活。

(五)坚持财政统筹、资本融合,保障创新投入。积极投“早”扶“初”,学习成都精准信贷产品集、杭州“产投融”协同、南京企业上市“宁航行动”等经验做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资本市场作用,有效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协调联动机制,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结构,加大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投入占比。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加快推进XXX绿色产业投资基金、XXX尼龙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工作,吸引国内外优质基金来平投资。完善股权投资链条。凸显“扶人才、促转化、强研发”导向,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壮大天使投资人队伍,扩大风险投资机构的引进数量和规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新四板上市挂牌融资,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强化科技金融服务。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弱抵押、知识产权属性强等特点,设立科技金融补偿金,拓宽投、贷、保等多种融资渠道,推动知识产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相结合,通过风险隔离、信用评级、信用增进等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让科技“金融活水”灌溉更多科技企业。

(六)坚持着眼长远、强力塑造,优化创新生态。只有形成浓郁创新文化的城市,才能在创新活动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真正实现本地区最大利益。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推动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对接,大力宣传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先进典型事迹。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强化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为做好创建工作厚植社会基础、民意基础。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鼓励先行先试,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实行审慎包容监管。定期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成立基金会,设立科技奖,大力表彰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选树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和人才(团队)典型。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科技人才和科技计划监管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全链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积极承接省级以上科技论坛、讲座、峰会、沙龙,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常态化开展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注重在各类考评工作和干部使用中,加大科技创新指标的赋分权重,注重评价结果运用,助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真正让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助推我市发展的“最大增量”。

推荐访问: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创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