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反应堆的挑战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0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巴黎,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共同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中国参加了这次会议,但是给人感觉中国在会议进程中的角色有点二元化。一方面,早在1994年,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就已经投入了正式运营,已经拥有20年民用核工业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在建设核电站方面的速度又是世界第一,也确实在寻求国际技术支持,来实现本国核工业发展的目标。

截至2010年3月,中国有11座运营中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850万千瓦。这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十,在2009年年底,核电只占中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总发电量的2%。

未来十年中这种局面将被彻底扭转。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投入运营的核电装机容量规模可能要达到6000万到8000万千瓦,达到或者超过目前法国的规模。假设2020年的总发电装机容量是15亿千瓦,那么届时核电装机容量将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至5%,而占到年发电总量的8%。到2030年,中国的核电设施总装机容量可能要达到1.6亿千瓦。

这么快的发展速度要求中国完全改变现有的核电管理模式。在法国80年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中国设计制造了国产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cpr-1000),这种类型的反应堆占到现有和在建核电项目的大多数。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由两家中国公司掌管,也就是中国核工业公司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尽管中国更愿意采取重水反应堆技术来新建核电站,但是,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需要引进日本、美国、法国以及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公司,这会导致中国核工业的多元化倾向。

在国内参与核电建设的企业方面,以及核电站的选址方面,也越来越显出多样性的特色。国内各大主要能源企业纷纷开始首次涉足核电。中国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华能集团都有新建核电站的确定计划。而国电和华电的计划还在酝酿之中。目前已经投入运作的核电站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但是一部分新建的核电站的具体选址却在向北方移动,选在了山东省和辽宁省。此外,计划投入建设的核电站选址,还进一步由东部向中部地区扩展,开始进入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而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提出了建设核电站的申请。

假设资金问题可以解决,要实现核电发展的蓝图,中国还是要克服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需要提高核电设备和零配件的生产规模,还要保证有足够多掌握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还要保证核电站建设和运营水平不打折扣。

第二个挑战是保证足量的铀原料供应。在国内,加强铀矿石勘探力度,来自国外的进口数量也在缓慢增加,部分国企还开始买进国际上知名的能源企业的股票。此外,政府还打算建立铀矿石战略储备。

最后一个也是在我看来最难通过的挑战,就是建立一个高效的监管体系,确保核电站建设过程规范,运营和核废料处理渠道安全可靠。并且要用全国人民信得过的方式去做好这些工作。

早年间管理核电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因为核电站较少,牵扯的公司数量少,地域方面集中,技术相对简单。在未来十年内,主管机关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量都会大幅增加。最重要的是,核电行业的利益相关方数量增加了,其中包括原料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中的中外企业,项目开发商,银行,电网公司,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还有中央国家机关里面不同的主管机构。这客观上还要求中国开展与核电相关的立法工作,而这基本上是从零开始。

在核电行业逐步扩张的过程中,还会面临两种新的挑战。首先,核电规模越大,对它实行优惠金融政策的可能性就越小,在并网发电过程中,也更难得到原以为会有的特别优待。中国的电力行业处于一种改革尚未完成的状态。发电厂大部分归国家所有,电力定价权也掌握在政府手里。现在的局面在十到十五年之后,可能都会有新的变化,届时核电站将面临大得多的商业风险。

第二点担心是中国百姓会不会愿意接受核电工业目前的增长势头。如果建设施工方没有考虑当地百姓的利益,居民通常都会反对水电站大坝和传统火电项目的建设。目前还不清楚中国百姓是否像法国人民那样支持核电,或者如许多国家发生的那样,对核电逐渐产生猜疑和不信任。

推荐访问:反应堆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