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前期双管制乐队的形成状况分析

摘 要:在西方管弦乐队中,双管编制是常用的形式之一。从历史的角度入手,探究这一重要的乐队编制如何在古典主义前期萌芽、确立和发展的,继而探究它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古典主义;双管制乐队;形成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65-02

双管编制是近现代交响乐队的常用编制之一,其确立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历来认为,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在双管编制的确立上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双管编制的建立是否始于海顿呢?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第389页)指出:“到1779年,也就是在伟大的古典时期——海顿在莫扎特创作成熟的交响曲的时期——开始之前,完整的交响乐队在其构成及功能上,都已完善,但如通常那样,还是首先在歌剧中看到它。”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早期的交响乐队编制的追溯,进而探索至古典主义前期双管编制的形成状况。

1 弦乐基础地位的确立

从管弦乐队的出现到现代,弦乐组在其中一直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整个乐队的基础。

17世纪,随着歌剧的诞生,为歌剧伴奏的管弦乐队也获得了较大发展,并逐渐发展出由管弦乐队独立演奏的“序曲”。在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中,乐队编制已达40人之多。但在乐器配置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它们仍然完全是一种偶然性的临时组合。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乐队中,蒙特威尔第不仅使弦乐器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还尝试着把大小不同的古提琴同时在乐队中使用。这就为弦乐器在交响乐队中的基础地位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随着意大利著名提琴制造商阿马蒂等人的改良,提琴族乐器在音色、音量、灵敏性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提琴这种旋律乐器在乐队中的优势也日益显露出来。

在17世纪最后的20年中,一种新的乐器体裁即协奏曲开始出现。其中,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成为了巴洛克管弦乐曲最重要的类型,它是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的小型重奏组与大型乐队的对比竞奏。大型乐队几乎总是以弦乐器为主,通常分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倍低音维奥尔琴再加上通奏低音,偶尔加进少量管乐器;独奏乐器组照例是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从此可以看出,在乐器配置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律性。合奏的乐器组已经是一个高、中、底音声部分明的新型的“四重弦乐组”的乐队。在此时期的合奏乐器结合方面,弦乐器组已经构成它的基础,而且还比较完备,交响乐队编制的确立已经迈出了它坚实的第一步。

2 管乐运用上的探索

17、18世纪之交,意大利作曲家A•斯卡拉蒂确立了快—慢—快结构的歌剧序曲。18世纪前期,出现了脱离歌剧、在音乐会上由乐队独立演奏的序曲。在意大利作曲家萨马尔蒂尼所创作的乐队体裁中,其乐器配置是在较完备的弦乐组基础上再经常加入两支圆号,这可以看着是在管乐运用上的初步尝试;而在拉莫创作的作品中,常因新奇的配器而更为突出。大管、圆号的应用以及后期作品中木管乐器的独立都是当时颇为先进的管弦乐实践。

真正的在管乐运用上丰富多样,并为“木管组”、“铜管组”确立地位而奠定基础的作曲家,应是巴赫与亨德尔。在巴赫所运用的管弦乐队里,除弦乐组与通奏低音的键盘乐器外,对各种管乐器的运用已比较丰富。以木管乐器来说,巴赫经常为长笛和竖笛作曲,有时还使用相比之下音量较大、音色较暗,难以吹出准确音符的双簧管,还有大管;他也充分运用所有的铜管乐器,尤其是小号。但仍未形成“木管组”、“铜管组”的概念。从他的大型作品《圣母赞美歌》(1723年)中可以看到,其中的管弦乐伴奏丰富多变。乐队配置上除弦乐组与古键盘乐器外,在木管方面有长笛、双簧管、大管;铜管方面有小号、圆号。还有一种较小型的乐队配置,管乐运用的种类与数量方面也较少而自由。如在《勃兰登堡协奏曲》(1721年)里,第一曲用了双簧管3支、圆号2支、大管1支;第二曲用了长笛、双簧管、小号各1支;第四曲只用了2支长笛。

在亨德尔后期的一些作品中,对管弦乐队的运用就更加丰富了。他不但经常加入一些临时性的管乐器,而且还经常使用大管、圆号,小号也被作为常用乐器了。这尤其表现在他的管弦乐作品《水上音乐》(1717年)和《焰火音乐》(1749年)中。在《水上音乐》里,他用了短笛、长笛、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等乐器。1717年夏天在泰晤土河上泛舟演奏该作品时,为满足户外聆听的需要,管弦乐队人数达五十之多;在《焰火音乐》中,不仅管乐器数量惊人(不算弦乐和打击乐即达54人),而且在采用了多层分部的写法,其管乐器配置如下:

双簧管24支(分为三个声部)

大管12支(分为两个声部)

圆号9支(分为三个声部)

小号9支(分为三个声部)

定音鼓3架

由此可见,到18世纪上半时,管弦乐队的编制中,“弦乐组”的基础地位已经巩固,管乐的运用虽然还未形成一定的规律,但也数量可观。经过众多作曲家的探索和试验,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比以前大大增强了。

3 曼海姆乐派的特殊贡献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中叶,云集在德国曼海姆宫廷的一批音乐家,主要从事古典交响乐的创作与演奏,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该学派的乐队与作品对同时代及后来管弦乐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极大影响。由于曼海姆乐派的乐队在编制规模和演奏质量上都很突出,当时就闻名全欧,故而享有“世界最优秀乐队”的称号。

与以前相比,曼海姆乐队编制异常庞大并且完整,特别是1756年的40人左右的大乐队,这在许多音乐史书中均有记载。他们所用的乐队,已经有了不同的“乐器组”的概念,乐队编制已趋于完整。除去弦乐组的基本编制外,木管组中的长笛、双簧管、大管以及铜管组中的圆号、小号,打击乐器组的定音鼓都已属于常规乐器,且除小号外管乐器均已成双,故而已初具双管制乐队的风貌。虽然这个乐队编制中还没有运用单簧管,(后来还是曼海姆乐派较早在乐队中使用了这件乐器)但是在乐器的配置上已经显示出不同寻常、较完备的规律与形式。曼海姆宫廷管弦乐不演奏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专门演奏交响套曲。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内蕴丰富的主题,大胆鲜明的对比和变化多端的对比展开,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在《简明牛津音乐史》第551页中这样叙述:“事实上,当1750年代交响曲时尚风靡巴黎时,它们的乐谱就是这样印的——并非总谱,而通常是八个声部的曲组:两个小提琴声部、一个中提琴声部、一个低音声部(用于大提琴、大管和键盘乐队)、两个木管声部和两个圆号声部。特别当一对小号、一对定音鼓和(少见的)一对单簧管被加入乐队的编制以后,乐谱的出版变得越来越标准化。”这也就是说,“双管编制”的乐队形式在此时已经出现,除了缺少长号以外,双管编制已经基本完善。

4 双管编制形成的原因

4.1 生产力的提高和制造业的兴盛

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出现了阿马蒂、瓜内利和斯特拉迪瓦利这样的提琴制作大师,从而使提琴家族取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维奥尔琴,这就为弦乐组基础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这个时期各种管乐器,特别是木管的制造,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器乐音乐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时,许多大城市的手工业作坊十分发达,新乐器的产生和旧乐器的改造相当兴盛。在巴洛克时期乐器制造的基础上,木管和铜管乐器逐渐增多。作曲家们为了使乐队的表现力更加丰富,音乐色彩更富有变化,不断实验应用,加入新的乐器,乐队的编制随之逐步扩充加强,双管编制也就水到渠成了。

4.2 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

18世纪以前的欧洲,音乐艺术只是供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附庸风雅的官宦贵妇即使在管弦乐中昏昏睡去,也要虚伪地显示自己深谙艺术的“修养”与“雅兴”。于是,不懂艺术的、懂点艺术的和某些真懂艺术的贵族,总要养起一个乐队,雇佣几个作曲家,以在他们不时举办的宫廷聚会上,竞相展示自己的高雅。18世纪上半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利,同时又是一位狂热艺术的爱好者,他在宫廷里建立了歌剧团和乐团,以炫耀自己的豪华和高雅。而那时德国是诸侯分治,诸侯们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富虽比不上法国国王,但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也都在自己的宫廷里建立了自己的乐团,有一些诸侯本人也喜爱音乐。这些贵族乐队之间的交往和竞争,一方面显示他们的财富和高雅,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乐队的完善。在无形中必然推动乐队编制的扩大与确立,音乐的所有形式在这里都得到了精心的培植。

4.3 对音色认识的逐步提高

音声是乐队音响中最为重要的表现要素,是使音乐富有个性特征和表情化的手段。但是,这种对音色的认识并非很早就具备,而是在乐器独立后,经巴洛克时期的发展,到古典主义时期才出现了明显的提高。

在这方面,16世纪的威尼斯乐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确立了一种复合唱的风格,采用多个合唱队与不同的乐器相结合,乐器组中的木管号、小提琴、萨克布号以及管风琴作品充满了丰富的音色和音响对比,这无疑是音声意识的萌发。到了巴洛克时期,特别是乐器的独立发展,产生了纯乐器的协奏曲。作曲家门做进行各种探索,运用单一音色的乐器以及独奏乐器来与较大的乐队进行对比。在巴赫与亨德尔的作品中,对管乐的运用更为多见,乐队的音响色彩变化也更加多样。

由于巴洛克时期一系列的准备和探索,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对音色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入。在这方面,曼海姆乐派更是功不可没。18世纪中叶,在德国出现的曼海姆乐派的音乐家开始创作并演奏交响曲,这个也长期以来领先与欧洲所有的乐队。这个不同凡响的乐队能“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一切能力并产生出强烈的效果,正是在这里产生了渐强和渐弱,以及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在晚期巴洛克协奏曲中的基本原则就是音色和力度的对比,但直到古典主义前期这才成为乐队的要素,并由注意各种乐器的单独表现力转向考虑各种音色的综合平衡。当然,乐队的编制还要受到所附属的贵族赞助经济上得便限制,这也是古典主义前期产生了各种各样乐器培植的原因之一。随着对音色认识的逐步提高,“音色平衡”的观念才逐渐被人们认可。双管编制作为一种较为科学并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方式,才能正式确立下来。

双管编制的确立应该归功于谁,已经不用我们再下结论了。可以说,它是由一代又一代作曲家的努力才逐渐形成的。但是,它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形成却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顾连理等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周湘林编译.西洋管弦乐队的历史[J].音乐艺术,1994,(4).

[4]李复斌.初溯西洋管弦乐队与中国民族乐队音响发展的不同轨迹及配器的形成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1).

推荐访问:古典主义 乐队 状况 双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