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训的回顾中构建高中生的生态意识

摘 要: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高中教育肩负着构建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使命。在历史上,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师生一起回顾相关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是构建学生生态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关键词: 历史教训 高中生 生态意识

一、引言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索取,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历史的车轮行至今天,人口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文明的美丽梦想,我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开幕式上动情地讲道:“把一个什么样的地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作为21世纪的公民,我们只有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使人类从“征服自然——自然报复”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毋庸置疑,培养这样的“全球绿色公民”,教育将位于核心的地位[1]。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应占有重要一席,因为它既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全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基础工程[2]。1981年,国务院27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1990年12月5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宣传教育部门应当把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列入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贯彻党的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环保局、国家中宣部、国家教委在1996年12月联合发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规定中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古今中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让学生知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是构建高中生生态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与途径。

二、构建的途径

(一)回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教训,构建高中生的生态意识。

伴随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在人类发展早期,自然环境的因素影响突出。这是因为人类发展初期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人类与自然存在极密切的依存关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分别发端于水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的尼罗河、印度河、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黄河和长江等流域。人类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逐水草而居,刀耕火种,从事渔猎,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往往是短浅的。事实证明,大自然内部矛盾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都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而恶化的生态环境又会阻碍人类的发展。历史上那些文明的衰落与迁移,几乎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密切关系。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的衰落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关系密切。印度哈拉帕文明衰落便是由于掠夺性的开垦荒地,使土壤草坡化和沙漠化的结果。玛雅文明曾在中美洲繁荣一时,但经过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森林破坏,热带风暴不断,使玛雅人失去沃土,失去文明的基础,文明消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也不例外,商都的多次迁徙,无不与水患紧密关联。考古重大发现“殷墟”的发掘,有力地证明了洪水淹没城池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可考实证。在“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驱动下,我国古代无休止地扩大耕地面积,开荒毁林,围湖造田,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一步步恶化。国内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地开荒种地,导致鸟鸣鹿欢、水丰林美图景的消失。炎黄子孙在付出无数代价后,现在认识到要退耕还林,再造青山绿水,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彩画卷。

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学习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时,引导学生讨论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产生哪些消极影响。学生指出,工业革命后出现城市化浪潮,带来如城市拥挤、挤占耕地、水污染等问题。采用煤、石油等燃料的机器广泛使用,释放出二氧化硫等大量废气,伦敦成为“雾都”,城市变成“热岛”,出现臭氧层空洞和温室效应,引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各学习小组把在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展示,林立的烟囱与滚滚黑烟,横流的污水,恐惧的核泄露,沉沉的雾霾……这些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健康。在看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相关幻灯片之后,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回顾政治进程中的教训,构建高中生的生态意识。

政治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在学习古今中外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待其造成的深远影响。在教学“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文革”给中国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那时“人定胜天”的口号响彻云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人与自然不是和谐同一,而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领袖的万丈豪情,激起千万民众的呐喊与盲动。“农业学大寨”,草地、山地、丘陵变耕田。除“四旧”,历史文物、古迹遭打砸。“文革”期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师生在回顾相关历史时,心中自然产生人与自然要友好相处,善待自然的美好情怀。

(三)回顾战争史教训,构建高中生的生态意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战争对社会影响的真实写照。战争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历史,每一次朝代的更替基本上都经历了战争。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几个战乱时期,如春秋战国的争霸、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战、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的长期战争等。如果古代战争造成生产的凋敝,人口的大量死亡和迁徙,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那么这些战争对环境的破坏还相当有限。到了近代,特别是进入20世纪.机械、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出现,战争就不仅是简单的导致生命丧失、财富毁坏,更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与索姆河战役就导致70多万、120多万人伤亡,并开始使用毒瓦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使日本死伤和失踪人数达19.5万,而当时广岛、长崎共有人口才61.3万,两地的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坏,爆炸形成的核辐射导致几代日本人残疾和畸形。二战中苏德双方还曾毁掉2000万公顷的森林,65万公顷的花圃果园,炸死各种大型动物一亿只以上,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91年海湾战争,由于科威特石油设施被炸毁,900口油田有727口被炸而日夜燃烧,大量石油流入海湾水域,水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批海鸟、鱼类及其他海洋动物死亡,参加过海湾战争的美国老兵很多得了“海湾战争综合征”。2001年美国用来轰炸阿富汗塔利班藏身之地的导弹能钻人地下10多米,这种炸弹对地壳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由此可见,高科技战争对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带来的环境问题往往是灾难性的。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战争给人类及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史为鉴,牢记现代战争是生态环境的杀手,从而珍惜、保护和平的环境,明白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人类才可能走向共同繁荣。

三、结语

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不能靠牺牲环境来达到暂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目的。如果那样的话,一切成就将黯然失色,甚至将人类建立的灿烂文明一笔抹去。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知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鼓励学生为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前行,这样学生的生态意识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与教诲中得以逐渐构建与生成。

参考文献:

[1]黄宇,田青.学校中的环境教育——计划与实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18.

[2]沈荣祥.人与自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1.

推荐访问:教训 构建 回顾 意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