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连盛,,火里求珍的生命情缘


打开文本图片集

“传承”一词,原指某种学问、技艺在师徒间传授和继承的过程。当下,工匠精神、非遗传承、大师匠心,成为媒体热词,甚至不少大师成为网红。然而,冷,寂寞,清心寡欲,生死相随,才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因由。这是笔者采访“燕京八绝”非遗传承人的最深切的感受。

钟连盛手里拿着一卷设计图稿走来,我们握手,没有寒暄,直入正题。他是那种谦逊内敛的人,声音舒缓低沉,有时须侧耳细听,但无一句浮皮潦草的话,很像景泰蓝的制作,工实而料足。一望而知,那种沉浸的状态,非一日之功,得失辛苦寸心知。世间扰攘,难入其目中。这种沉浸的状态,真好。也真苦,是千难万苦修炼而成、由内而外散發出的一种蕴藉、从容。

说起景泰蓝的前世今生,说起林徽因、钱美华等先辈大师以及众多前赴后继的传承者,钟连盛每每情动于衷。

景泰蓝,堪称费工耗时、无所不用其极的天下奇珍,是金与火锻造锤炼的艺术精灵。老辈人形容它是火里求财,实则也是火里求生,因它的出身乃是皇家珍赏、御用之物,做不好是要杀头的;而今,以钟连盛为代表的传承者已将它与实现中国梦、传承华夏文明紧密相连。如是,可称其火里求“珍”、求“心”、求“新”。忘记初心,不求创新,绝做不好景泰蓝!

钟连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师兼总经理。

钟连盛说:“我们这行儿最需要团队协作、最看重问心无愧,我只是个出头露脸的团队代表。所谓‘大师’,是给大家的荣誉,是给所有景泰蓝从业者奉献精神的褒奖。”

也正因为如此,景泰蓝这一“皇家独享”的艺术奇珍才能从一度蒙尘的历史宝库中走近寻常百姓、融入现代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景泰蓝也才成为钟连盛们生死相随、孜孜以求的毕生事业!

言归正传,请读者诸君和我一起走进景泰蓝的前世今生,和笔者一起体悟传承者的那份初心。

景泰蓝《中国牛》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年

3月28日,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李静从艺40周年联袂创制的力作景泰蓝《中国牛》首次公开亮相。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青年钟连盛和李静也是在这一年来到北京市珐琅厂学习景泰蓝技艺……而今年,正是钟连盛大师和李静大师从事景泰蓝艺术的第40个年头,又恰逢改革开放40年,于是两位大师联袂创作,将40年艺术智慧和匠心凝聚在这一件景泰蓝力作《中国牛》上,致敬改革开放40年,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介绍了创作初衷:“《中国牛》既歌颂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又讴歌了中国将秉承坚韧不屈、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继续前行,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景泰蓝《中国牛》是一件铸胎珐琅和掐丝珐琅结合的艺术精品,整件作品以气势如虹的牛为主纹饰,象征着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与中国气派。色彩处理上,以富饶大地的深色稳重为基色,由嫩绿、墨绿到金黄到深会工渐变过渡,以四季更迭表达了时间与生命的变化过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曲折与辉煌。”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张红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尤其是景泰蓝艺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她对本次北京珐琅厂献礼改革开放40年的又一件景泰蓝重器《中国牛》充满自信和期待。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衣福成说:“北京市珐琅厂作为景泰蓝行业的中华老字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有责任、有义务将景泰蓝制作技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此次珐琅厂联合荣会文化设计开发的景泰蓝《中国牛》,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是一件秉承匠心、不忘初心的诚意献礼之作。”

中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评价《中国牛》:“此件作品用景泰蓝的载体,用中国牛的形式来展示国家的发展、新时代的进步,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陈丽华表示:“景泰蓝《中国牛》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选材好,艺术性强。整件作品非常符合时代要求,带给社会满满的正能量。反映了新时代的新风貌、新气象。”

景泰蓝的前世今生幻化升腾之路。

景泰蓝,发端于域外,光大于中华。几百年来,从宫廷到民间,历经无数传承者生死相随的匠心打造,走出了一条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幻化升腾之路。

景泰蓝,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特种金属工艺品。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相对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其实,景泰蓝的规范叫法是“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其制作要点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施焊后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

景泰蓝绝在哪儿

——工实料足,无所不用其极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1728):“……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钟连盛介绍说,“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复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

景泰蓝绝在哪儿?钟连盛说:景泰蓝艺术最绝的就是工实料足,无所不用其极。

景泰蓝起源

——上天所赐还是中西合璧?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春秋战国;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元代忽必烈西征后传进中国的……不过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的:明代景泰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的巅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明代景泰蓝釉色均肥,丝工粗旷,纹饰丰富。

有一个民间传说,颇有意思。说的是元朝初年,皇宫里着了一把大火,金銮殿和众多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不过有人却从废墟中发现了一件斑斓璀璨的宝瓶。于是马上献给皇帝,说是上天賜给天子的。这宝瓶令京帝爱不释手,当即传旨,命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造不出来就要全部杀头。这可难坏了工匠们,眼看限期日近,最终还是号称京城第一名匠的“巧手李”参透了其中法门,这位据说是女娲后人的“巧手李”自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他托了个梦,梦中吟诗日:“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各种珍宝被大火烧融于一瓶之上,故而斑斓璀璨,美轮美奂。而“巧手李”们却提着脑袋“被逼”之下创造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艺术奇珍——景泰蓝。然而却又不得不假托女娲托梦、上天所赐。你看,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这样被算在统治阶级和天意头上的。

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旧都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然而这一舶来品的真正发扬光大,却是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土壤之上。

皇家独享——康熙、乾隆堪称当年的“总工艺师”

从历史上看,康熙和乾隆皇帝对景泰蓝的发展倒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爷孙俩也堪称景泰蓝当年的“总工艺师”,不仅亲自设计、亲自审验,而且,还进一步确定了景泰蓝的宫廷艺术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垄断了景泰蓝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只能皇室独享。——说来也巧,笔者采访完钟大师,当天下午就如约赶到女儿学校的“家长大讲堂”开讲《物华天宝世界奇珍——景泰蓝》,当熊孩子们听我讲到景泰蓝过去是皇家独享、工匠做不好或者老百姓使用都是要杀头的,便都齐刷刷把脖子梗起来,自始至终目不转睛,知识吸收得特别好,回答问题正确率百分之百……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其御用工匠多至数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并无大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1736年-1796年),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召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铜胎掐丝珐琅冰箱。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随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曾经有一句话形容景泰蓝的精美和稀罕,叫作“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

那么,景泰蓝又是何时落入凡间、为民所用的呢?

从宫廷到民间——热闹了600年的景泰蓝岌岌可危

清代以前,景泰蓝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只为皇帝御用、宫廷独享。直到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景泰蓝荣获头等奖,此后景泰蓝才真正开始了它走向世界的开挂之路——名震宇内,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不过这条开挂之路却也走得格外曲折艰辛。

1911年—1933年,国内市场上景泰蓝水烟袋之类的实用品销量很大。同时,美、英、法等国的商人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仁立公司则是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1923年—1924年北平景泰蓝行业比较景气,仅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就达15万余元,雇工350多人,并时常雇用零散工。工厂设在宝禅寺街,马立新街有它的销售门市,上海、汉口等地还有分销处。然而好景不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景泰蓝行业已逐步萎缩,由于销路不畅、偷工减料,民国中晚期的景泰蓝甚至獅为“河漂子”(铜胎、釉料太薄,轻得能在河上漂起来)……

于是,一场抢救景泰蓝的行动也在一些文化名人中悄然展开。

景泰蓝的传承 生命情缘

景泰蓝的几代传承者,唯将生命融入其中,仿佛一种宿命。景泰蓝的真正复兴并走向辉煌,有两个女子的名字是历史绕不过去的:她们就是林徽因和钱美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景泰蓝行业的萎靡引起诸多文化名人的关注,如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等。而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是师从林徽因。

钟连盛说,林徽因的一句临终嘱托让钱美华大师终生谨记,且将自己的一生韶光、一腔热血均付与了景泰蓝。而恩师钱美华的言传身教也令钟连盛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景泰蓝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抢救景泰蓝

——“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

1951年,旨在抢救和扶持传统手工艺业,特艺进出口公司成立研制景泰蓝的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了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1951年6月,24岁的钱美华被分配到北京特艺进出口公司任研究员。后来在梁思成先生的建议下,钱美华到清华大学进修,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在林徽因的指导下,钱美华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样。钱美华还多次到景泰蓝作坊调研,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一道一道工序跟着老工人干活,熟悉每一个工艺流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她基本摸清了北京仅存的几家作坊的景泰蓝生产情况。而要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最关键是要调整生产结构,全面更新设计。

1955年春,钱美华匆匆赶往同仁医院,时年51岁的恩师林徽因已经病危。在听完钱美华对近来手工艺品设计的介绍后,已极度消瘦羸弱的林徽因现出一抹愉快的神情,她几乎使尽全身气力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美华,你记住了,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这是师徒的最后一面。钱美华大师生前曾回忆说:老师每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氧气管就跟着颤动,可字字都真切。

林徽因的这句临终嘱托,决定了钱美华一生与景泰蓝的不解之缘。景泰蓝的几代传承者,唯将生命融入其中,仿佛是一种宿命。

钟连盛回忆说:“钱美华大师晚年依旧一心扑在景泰蓝上,经常打电话给我:小钟,哪里有一个展览,你应该去看看,对景泰蓝的设计肯定会有启发和帮助。”

1958年工贸分开时,钱美华毅然选择来到北京市珐琅厂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工作。为了解景泰蓝的传统纹样和发展历程,经当年在故宫博物院兼职工作的沈从文先生指点、介绍,钱美华把自己反锁在存放景泰蓝的故宫珍宝馆,每次临摹都是连续十多天,渴了吃个西红柿,饿了就啃面包;冬天手冻得握不住笔,钱美华便不停地往冻僵的手和笔头上哈热气,坚持临摹,最终掌握了景泰蓝传统纹样的规律,并为其日后首开先河的景泰蓝创新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1971年,珐琅厂制胎车间发生一起机器爆炸事故,5米之外的钱美华受了轻伤,头发、身上都是碎片,丈夫非常担心,可她把伤口简单处理一下,就又出现在车间……钱美华孜孜不倦地进行景泰蓝的创新实践,在她担任北京市珐琅厂首任总工艺师前后,改变了数百年来凭印象进行手工传授的习惯,将传统样式制成图纸。钟连盛说:“钱美华先生是珐琅厂首任总工艺师,我是第三任。她临终前特意把许多设计图纸和临摹稿送到厂里……”钟连盛微微哽咽的声音里有一丝难以察觉的酸楚和悲凉,“2009年,钱美华先生已经82岁高龄,我和老人家一起完成了她的一个心愿:集她一生艺术探索和智慧的收官之作——《和平尊》。”就是这样一位大国工匠、泰斗级人物,60多年用生命守护国宝景泰蓝,自己却勤俭朴素,参加会议脖子上还挂着公交一卡通。2010年3月31日,钱美华大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自然,钱美华大师早已后继有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为人做事最像她的小钟——钟连盛。

从辉煌到低谷

—传承之重在于奉献精神的传承

钟连盛的确很像钱美华。他也经历了景泰蓝的复兴、走入低谷,直至再度振兴。钟连盛说:“最难时我也曾动摇过。但京珐人一直秉承的是林徽因先生、钱美华大师的那种精神,暗暗地憋着一口气、一股劲,一定不能让国宝景泰蓝在我们手上传不下去!我们不能愧对先辈、更不能愧对后世!”

北京市珐琅厂是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成立于1956年,由大大小小的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而成。

钟连盛从小喜欢画画。1978年,他选择到北京市珐琅厂创办的技校学习。其时,景泰蓝技艺在钱美华大师为代表的传承者手中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钟连盛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珐琅厂最红火的岁月,“那时候,传统手工艺品很受国际市场欢迎,1978年秋季广交会上,一套景泰蓝《绣墩亭桌》能换回6辆小轿车,当时,一下就签订了10套出口合同。”刚刚进厂的钟连盛目睹了景泰蓝产业的辉煌。从建厂到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珐琅厂生产制作的景泰蓝几乎全部出口,销往世界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一年出口额曾高达1000多万美元,是北京市整个工美行业首屈一指的“换汇大户”。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多种原因,出口锐减,景泰蓝行业由盛转衰,陷入了生存危机。钟连盛坦承这个时候他也有过动摇,“许多师兄弟都是这个时候走的,那时候诱惑还是很多的,转行、下海都不难。”但钟连盛没有走。这是他的选择,也是恩师钱美华乃至冥冥中的林徽因先生“替”他做出的选择,钟连盛说:“我们总说传承,传承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传承奉献的精神,一个人没有这种精神,是干不成大事的。比如好的景泰蓝作品,一定看得见设计制作者的精神和影子,否则就是一件简单的商品而已。”

作为景泰蓝的收藏者,笔者深知钟连盛这番话的深刻含义。上世纪80年代末期景泰蓝由盛转衰后的一些产品,圏里甚至直呼其为景泰“滥”(一说“烂”),还有称作“生产队时期”,几乎与粗糙、低劣、呆板同义。

历史常常惊人地相似。又一场拯救行动已势在必行!这一回,历史选择了钟连盛们。

重塑辉煌

——适应和满足时代的多元文化需求

机遇和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15岁走进技校大门那天算起,四十年,钟连盛魂牵梦绕的唯有景泰蓝。当年到十三陵写生时,为了研究花和叶子的自然形态,他甚至爬到树杈上细细观察揣摩。景泰蓝的制作流程极其复杂,从设计造型到制胎、掐丝、装点花纹、上釉色、烧制、磨光直到镀金需要多个工艺步骤,需要与许多技师合作。掐丝是景泰蓝制作最重要的环节,在用细扁铜丝掐花瓣时,微小处肉眼难见,有的花瓣前面是略微凹进去的,有的则是微微凸出的,弧度都很小,只能用指甲尖儿使劲顶进去。钟连盛常常一手拿着镊子夹住细小的扁铜丝,而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反复练习,指甲破损、大拇指被挤出血是常事……

1984年,钟连盛进入北京工艺美术职工大学工艺美术系装饰绘画专业深造。一扇艺术之门从此为谦虚好学肯钻研的钟连盛悄然打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钱美华等前辈大师的点拨指导下,靠着坚韧的性格和钻研精神,钟连盛很快就登堂入室,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和创新能手。

传统的景泰蓝工艺数百年来都是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而钟连盛是第一批通过专业学习,懂绘画、懂设计、懂技术的人才。正是他们担负起景泰蓝复兴、创新、重塑辉煌的重任。

在北京市珐琅厂面向社会开放的景泰蓝博物馆,钟连盛为笔者介绍景泰蓝的历史和京珐牌景泰蓝的发展和现状,在恩师钱美华、常莎娜的作品展柜前,他细致讲解景泰蓝如何经过前辈大师的努力从皇家赏玩的奢侈品变成充满文化意蕴的艺术品,在这方面,他与恩师钱美华是一脉相承,并且做出了自己新的探索和贡献。钟连盛的作品,除了工艺和色彩较传统更为丰富,最重要的是将鲜明生动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以及科技创新成果,有机地融入到景泰蓝的设计和制作当中,摆脱了景泰蓝以前专供赏玩的审美趣味,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应和并满足着时代的需求、审美和节奏。

走进北京市珐琅厂,安静的车间里,技工们屏气凝神,每个人手上都有条不紊,掐丝,丝丝入“扣”;点蓝,千描万“画”……这里诞生过无数国礼珍品,包括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向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赠送的国礼景泰蓝“盛世欢歌”大瓶,还有2014年北京“APEC”峰会上中国政府送给各国首脑的国礼景泰蓝“四海升平”赏瓶等等。

今年55岁的钟连盛是北京市珐琅厂的总经理兼总工艺师。他四十年如一日,一花一叶,细细勾勒,一件件精美的国礼就来自这些设计草图,来自他和全厂技工共同完成的传承之梦。“很多老师傅的父母在这里干了一辈子,他们十几岁就进厂接班,生命中最好的岁月全都献给了景泰蓝。如今,这些五六十岁的老人儿又被我们返聘回来,为景泰蓝的传承尽心尽力地传帮带。因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技工队伍出现断档。狠抓年轻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别看钟连盛的身量和音量都不高,但他的温和儒雅、淡定从容,令笔者相信他的每一句承诺,都会落在实处。对行业未来,他显然充满了信心,而这信心并非盲目乐观。

在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衣福成带领下,北京市珐琅厂这个有着62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正在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京珐”人也为600年历史的国宝景泰蓝注入了新的生机,创造了诸多前无古人的纪录:《花开富贵》《生命的旋律》等景泰蓝大型室外喷水池;新加坡佛牙寺大型景泰蓝《转经轮藏》工程;扬州某宾馆酒店大堂内4根高6米、直径1.2米的景泰蓝堂柱建筑装饰工程;地铁十四号线景泰蓝装饰工程;首都机场专机楼室内景泰蓝工艺装饰工程等等,都是衣福成、钟连盛带领珐琅厂的全体技工们共同完成的。而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当数2014年完成的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主会场集贤厅室内装饰工程。

钟连盛介绍说:“集贤厅四周设置了18根圆木大柱,这18根圆木大柱上方设置了18个大型景泰蓝斗拱,在集贤庁的顶部、藻井周围是由48个景泰蓝小斗拱组成,整个大庁还安装了324根景泰蓝壁饰。这是景泰蓝首次这样大面积用于建筑装饰,对景泰蓝工艺提出了非常大的技术挑战。虽然工期短,而厕有技术设计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我们全厂职工同心协力,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攻坚克难,终于完成了从传统的木制斗拱到景泰蓝斗拱的历史性飞跃,从外表看,大家只能看到景泰蓝斗拱美轮美奂的图案,可其实斗拱里面还包含着‘铜骨架’。而铜架结构与景泰蓝如何结合在一起,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难关,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最终闯过了这道难关,这才确保了工程的安全性和永久性。”

集贤厅景泰蓝装饰工程的全面验收合格,表明景泰蓝完全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钟连盛表示,正是这种紧随时代、贴近生活的不断创新精神使得北京市珐琅厂能够最终走出低谷、再创辉煌,也使得传统的景泰蓝工艺重获新生。

景泰蓝的未来 初心是根本 创新是命脉

钟连盛说现在是历史上景泰蓝发展得最好的时期。对于景泰蓝的未来,钟连盛认为:相心是根本,创新是命脉。只有不忘初心、不断创新,景泰蓝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时代和百姓生活,从而永葆生命活力,否则,任何“非遗”都将难以逃脱越保护越濒危且终将逝去的命运。

2000年的一个夏末傍晚,钟连盛路过龙潭湖的荷塘,偶一回眸,但见两只野鸭在荷叶中亲密傍行,这一如诗如画的景色在夕阳西下的金黄色光晕中,充满了温馨、动人的情调。灵感一触即发,一连几日,钟连盛都沉浸在这幅美景所引发的创作冲动中……他的代表作《荷夢》系列由此诞生。夕阳看热闹,内插门道。《荷梦》系列之所以能夺得多项国家大奖,绝浪得虚名”。这一作品在景泰蓝工艺创新方面可以毫无争议地载入史册。因为传统景泰蓝工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处处掐丝、丝纹密布,故而得名“掐丝珐琅”。而《荷梦》为了表现平和的湖面和灵动的水波,竟然大面积没有掐丝,这样很容易“崩蓝”,也就是说釉料失去细密的掐丝后将很难附着固定在弧面胎体上从而导致作品失败。

笔者请教钟连盛先生究竟是怎样做到没有掐丝却依然平滑如镜不“崩蓝”的?钟连盛说这是他和负责掐丝、点蓝、烧蓝的技师们反复实验才最终研制成功的,“首先这部分胎体要加厚,而掐丝、点蓝等环节也都要做一些特殊处理。这种‘大面积无丝润色工艺’已经成为现代景泰蓝工艺的一项重要创新。”

类似的工艺创新和技术革新可以说贯穿了钟连盛40年的景泰蓝从艺生涯。比如在设计铜胎掐丝珐琅《花开富贵》喷水池时,钟连盛同样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例如景泰蓝长期室外放置如何不变形,釉料如何抗温度变化如何不氧化不开裂等等,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如果没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我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了近一年的研发,才将这些难题——攻克。”大型室外环境艺术、80平方米的铜胎掐丝珐琅《花开富贵》喷水池的成功,一举改变了景泰蓝只能作为陈设品供人们在室内观赏、把玩的历史,可以说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北京市珐琅厂近些年一直坚持“走民间,接地气”,通过“庙会大集”“中小学生体验课”等活动使景泰蓝融入百姓生活,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先后投入巨资研制出60余种绿色环保珐琅釉料,并利用这种新型无铅釉料,开发了多款茶叶罐、纸巾盒、果盘、面盆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其中纸巾盒、果盘被钓鱼台国宾馆用来装点贵宾楼,茶叶罐被张一元用于上海世博会特种包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泰蓝技艺的传承人,同时作为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师,钟连盛不仅注重自己的艺术创作、工艺创新,还从景泰蓝各个工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组织讲座、产品评比、图纸图片、范画讲解等提高工人技师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师的意图,最终提高京珐牌景泰蓝的内在质量和艺术水平。钟连盛创新工作室的团队不断开发不同档次的景泰蓝艺术精品、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工作室培养的新人已成为景泰蓝制作领域内的高级技师。

钟连盛对笔者表示:“我们现在更多时候是把景泰蓝作为一项公共文化事业来做。我们正在从一个生产型的企业转变为以景泰蓝文化和景泰蓝技艺传承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企业,总之是要让老百姓能够关注和喜爱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有时候光看电视看书看图片,很难有所触动,而来到企业来到车间,看到这些纯手工的制作工序所体现的那种严谨奉献的工匠精神,自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包括我们一直在做的春节庙会、十月份的淘宝大集,就是—个宣传企业、宣传京珐品牌、宣传景泰蓝艺术大师和他们创作的精品的一个平台。还有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展会,我们都去参加,但并不是把销售和盈利作为目的,主要还是宣传,扩大景泰蓝的影响,吸引年轻人对这—传统技艺的关注。同时,这些年我们—直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和培养的力度,提供备方面条件和保障,使年轻人尽快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市场的需求。”

结语

钟连盛与景泰蓝40年生命相随,仿佛一段不悔情缘,荣辱与共,浸淫其中,为之奋斗,为之骄傲,为之披肝沥胆,为之梦绕魂牵……他孜孜以求、倾力实践,他见证了景泰蓝行业的沉浮兴衰,他抓住了景泰蓝技艺传承保护的根本。

传承,必须坚守;坚守,才能传承。传承是人类文明之轮,只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传承是中华文化之轮,只为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历史会记住你秉承初心的选择。传承者的奉献,点滴穿石,默然而闪光。

推荐访问:情缘 生命 钟连盛 火里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