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课例教案鉴赏 初中语文优秀课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课例教案鉴赏 初中语文优秀课例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课例教案鉴赏 初中语文优秀课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例鉴赏

该课获2017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二等奖

执教者:

观察者:

【教学目标】

1.朗读此词,读准字音、节奏、读出一点壮味。

2.译读壮词,理解这首壮词的意思。

3.品读壮词,描绘雄壮的画面,展现雄壮的意境。

4.比读壮词,感受词人的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学习此词的写作方法:以壮写悲。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悲壮。

5.联读壮词,体会词人的“天地诗心”,真正读懂辛弃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有关壮词,描绘雄壮的画面,展现雄壮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著名作家梁衡说:“有一个词人,他的词作就是一部军事词典,有一首词,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这位词人就是辛弃疾,这首词就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怀。

二、简介背景

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找一位同学读一读。

(屏显)生1:读这首词是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陈同甫,

名亮,和辛弃疾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同时两人都受到投降派的迫害,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和陈同甫分手之后。

三、朗读:读出壮味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首词(教师配乐范读)。

(生鼓掌)师:谢谢大家的鼓励。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自由读,齐读。

师:大家的朗读达到了老师的要求,读准了字音,读准了节奏,现在我们加大一点难度,再来读这首词,要求读出一点壮味。

生2:朗读这首词

师:这位同学字正腔圆,读出了一点壮味,但壮味还不够浓郁,不过没关系,等到我们真正领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再来读这首词,我相信你会有进步的,会读得声情并茂的。

四、译读,理解壮意

师:要想读出感情,首先要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生疏通这首词的大意,然后合作交流)

生3:(上阙)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生4:(下阙)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师:同学们翻译得很准确。理解词意后,齐读这首词,读准两处停顿:第一处:“梦回吹角连营”后须停顿,提醒我们由现实到梦境。第二处:“赢得生前身后名”后须停顿,告诉我们词人由梦境回到现实。

生:按要求再读这首词,读出停顿。

五、品读:描绘壮境

师:辛弃疾称自己的这首词为壮词,注释解释为雄壮之词,这首雄壮之词画面感很强:(屏显)醉里看剑、吹角梦回、连营分炙、塞外翻弦、沙场点兵、疆场驰骋。每一幅画面都彰显着雄壮,让我们驻足品味,展开想象,描绘一幅或几幅你喜欢的画面,展现雄壮的情境。

写法指导:运用词语联想扩展法

师示例:(屏显)由“挑灯”这一词语我想到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深夜,词人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夜不能寐,思潮汹涌。由“醉里”这一词语我想到醉因,我联想到词人所处的背景:他想到自己被奸臣诽谤、陷害,被弹劾罢官,闲居在家,虚度光阴,壮志难酬。想到老百姓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想到统治者腐败无能,一味地妥协求和,割地赔款......对此他悲愤难耐,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借酒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他醉了,醉酒后的词人单单“挑灯看剑”我联想到这最本能行为表达了一种渴望。于是我这样写道:在醉酒之际,他抽出宝剑,挑亮灯芯,映着灯光,一次次端详着擦拭着这心爱的宝剑,这宝剑是他戎马生活的见证,他陪着词人驰骋疆场,为国杀敌,而现在和词人一样被闲置,词人多么渴望能够带着它重返沙场,冲锋陷阵,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北方的大任啊!

请学生采用“词语联想拓展法”描绘壮境,然后展示。

(在悲壮的配乐中学生进行描绘壮境)

生5:我选的画面是“疆场驰骋“”我是这样描绘的: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师:这是激烈的战斗场面,他在描绘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场面描写生动细致,想象丰富,让人如临其境。谢谢你为我们的描绘开个好头。

生6:我选的画面是“醉里看剑”和“吹角梦回”我是这样描绘的:词人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喝醉酒的他思潮汹涌,无法入睡,便挑亮灯芯,仔细端详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心爱的宝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梦里又回到军营,这军营一个连着一个,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词人正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师:你的想象合情合理,表达清晰明白。

生7:我选的画面是“连营分炙”和“塞外翻弦”,我是这样描绘的:大战在即,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酒喝干,肉吃完,乐曲奏起来,将士们对这场战斗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师:你把充分的战前准备描绘出来了,很好。

生8:我选的画面是“疆场驰骋“”我是这样描绘的:在辽阔的战场上,秋风飒飒,兵肥马壮,将军开始检阅军队,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整装待发,准备投入战斗。

师:你运用了“词语联想拓展法”描绘了阅兵的壮境,很详尽,画面感很强。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运用“词语联想拓展法”,在同学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雄壮的画面,让我们在把这些雄壮之词所传达出来的雄壮豪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齐读雄壮之词

六、比读:感受壮情

师:刚才我们描绘了壮境,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壮情。找出词中抒情的句子。思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生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发了词人报效国家,实现统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生10: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师:拥有报国之志的辛弃疾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吗?(穿插有关背景资料)(屏显)

(生读):公元1161年,辛弃疾聚众二千人起义,反抗金兵侵略。

公元1164年,辛弃疾著《美芹十论》,分析宋、金两国政治军事形势,并对如何收复北方提出一系列措施,彰显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公元1180年,辛弃疾创建飞虎军。成立后,雄镇一方,且对北方边境的守备也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

师:拥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的辛弃疾却报国无门,只能在梦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在梦境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梦里,他的军营生活是多么的豪迈(屏显)生齐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师:而现实却是赋闲在家,一声叹息:

(屏显)生齐读:可怜白发

生!

师:在梦里,他驰骋疆场,为国杀敌,快意人生。

(屏显)生齐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师:而现实却是醉里挑灯看剑,抚剑长叹:

(屏显)生齐读:可怜白发生!

师:在梦里,他实现了理想

(屏显)生齐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师:而现实却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屏显)生齐读:可怜白发生!

现实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

弦可怜白发

生!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作的卢飞

快,可怜白发生!

弓如霹雳弦

惊。

了却君王天下

事,可怜白发生!

赢得生前身后名

4、明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悲壮,学习这首词的写法:以壮写悲。

师: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为这首词奠定了悲壮的基调,梦境雄壮,现实悲凉,以壮写悲,更凸显出悲壮。板书:

梦境(雄壮)以

悲壮

现实(悲凉)悲

理解了词人的感情后,再次读词:梦境雄壮,读出慷慨激昂之情;现实悲壮,读出愤慨悲凉之意。

生2:第二次朗读这首词。

师:这位同学领略了作者的感情后,读得较第一遍进步很大,真正与辛弃疾产生了共鸣。为他的进步鼓掌。

七、联读:体会词人的“天地诗心”

师:有句话说得好:“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辛弃疾性格刚健,具有勇猛之气,他一生的最高理想是:

(屏显)生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师:回首往事,22岁的辛弃疾带领50余人深入五万余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贼张安国,然后全身而退,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战地英雄的他是何等的飒爽!

(屏显)生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执着北伐的热情与腐败的官场格格不入,他处处受排挤,得不到重用,面对山河破碎,壮志成空的现实,他登临赏心亭,发出悲怆的呐喊。

(屏显)生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师:后来,他被弹劾罢官,闲居在家,由一位军事将领变成了农民,这其中的悲愤无奈,谁人能懂?

(屏显)生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师:但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没忘记为国杀敌,报效国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他不记得自己有亲人,不记得嘱托后事,只记着“杀贼”,在喊着杀贼声中离开了人世,诠释了报国之志。

(屏显)生读: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势手,补天裂!

师:我们现在都说中国梦,其实辛弃疾也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金瓯无缺的团圆梦,那就是血染疆场的英雄梦,遗憾的是他的梦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人世,辛弃疾虽然离开了,但他的梦却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敌侵入,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辛弃疾的杀敌之声就会在耳畔响起,化作金戈铁马,让风起云飞!

八、背诵此词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诵来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伟大的爱国将领。

生:共同背诵

九、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的作业是:

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阅读辛弃疾的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下课!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梦境(雄壮)以

悲壮

现实(悲凉)悲

【名师观察】

学习诗词,从诵读品味开始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体现了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教学,内容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学习方法上也当然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读诗,反复地读,运用各种方法去读,让学生熟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品味,品味语言,品味意境,品味情感,品味意蕴,品味文化。樊静老师执教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课,就是以诵读和品味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朗读,译读,品读,比读,联读”层层推进,有条不紊,方法灵活,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如沐春风,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诗歌教学生动有效。

一、学习诗词,就是诵读品味画面的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一首壮词,其中“醉里看剑、梦回连营、连营分炙、塞外翻弦、沙场点兵”无不彰显着雄壮。樊静老师在讲授这首词时,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一幅或几幅雄壮的画面,在写作中学生品味了画面的意境,深化了情感体验。

二、学习诗词,就是诵读品味思想感情。

对于诗人情感的品味,还是要通过读来体现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分析讲解即使再深刻,那也只是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味,而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阅读体验,没有通过阅读获得自己的顿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传达了词人辛弃疾为国杀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这两种思想感情是通过现实的残酷和梦境的辉煌两种姿态呈现。樊静老师在教学这首词时,运用比读的方式,把词人的梦境和现实进行比较,在比读中感受词人的为国杀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诵读中,在品味中,体会词人的情怀。这里的诵读、品味、感悟,结合的天衣无缝,水乳交融。

三、学习诗词,就是诵读品味文化意蕴。

诗歌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通过诵读画面的意境、品味思想感情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就诗教诗,就文本学文本,教师不能从更广阔

的背景上去考察诗歌的文化脉络,学生也不能更清晰地认识诗人的伟大和崇高,所以,樊静老师在讲授这首词时,设计“联读,体会词人的天地诗心”这一环节,从词人的生平经历入手,联系词人的诗词,感受词人的伟大的爱国情怀。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学有了深度,把文本和作者放到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去认识,这样,才能品读出诗歌深厚的文化意蕴。

对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样一首古代经典诗词,樊静老师采用诵读、品味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了语言文字,品味了画面的意境,品味了思想感情,品味了文化意蕴。这种诵读品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然功成,一节课,如行云流水,最后水到渠成,赢得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赞誉。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樊静老师在课堂的机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未能做到游刃有余,以后在这些方面还需继续努

推荐访问:初中语文优秀课例 鉴赏 教案 初中语文